樂觀者是否活得更長、更健康?
樂觀者的生活不僅比悲觀者長久且健康,他們還擁有更多朋友、更高的生產力,並享有更幸福、更充實的人際關係。春天的氣息已經到來,如果新冠疫情終於結束,我們都將鬆一口氣。在疫情持續的當下,我們必須保持樂觀。這讓我想起奧地利作家約翰內斯·馬里奧·西梅爾(Johannes Mario Simmel)創作的虛構人物雅各布·福曼(Jakob Formann),他在1978年寫下了全球暢銷書《Hurra wir leben noch》(《我們還活著,真好!》)。
雅各布·福曼擁有強烈的生存意志。他出身貧困,曾在東方前線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,並在戰後被俘,回到奧地利後,在動盪的戰後年代中取得驚人的社會進步,最終達到社會的頂層。這個充滿樂觀的虛構角色成為1950年代最富有、最著名和最成功的人之一。
活力四射的1950年代
“就像公牛般的猛烈……哦,何等的幸福,何等的快樂……世界上最美好的事情,曾經、現在和永遠都是:那裡!還有那裡。再到那裡。”——雅各布·福曼在第一幕中的台詞,摘自約翰內斯·馬里奧·西梅爾的《Hurra wir leben noch》,德魯默·克勞爾出版社,1978年。
有300萬人讀過並喜愛這部小說。對於雅各布·福曼來說,杯子從來不是半空的,而是永遠是半滿的。1983年,彼得·扎德克(Peter Zadek)將《我們還活著,真好!》改編成電影,名為《Die wilden Fünfziger》(《瘋狂的五十年代》)。主要角色由尤拉·庫庫拉(Juraj Kukura)飾演雅各布·福曼,彼得·克恩(Peter Kern)飾演弗朗茲·阿努施(Franz Arnusch),克里斯蒂娜·考夫曼(Christine Kaufmann)飾演納塔莎(Natascha)。
經歷了困難時期後,我們在 2021 年所需要的正是1950 年代的樂觀和熱情。
過去一年,我們都經歷了艱難的幾週月,有些人甚至受到重創。但這並不是低頭的理由。達賴喇嘛曾說,正面的行為需要正面的態度。
讓我們來看看維基百科對樂觀的定義:“樂觀(來自拉丁文的optimum,意為“最好的”)是一種以最佳的角度看待世界或情況的態度。”
這個詞通常指一種愉快、活力四射和肯定生命的態度,這種態度由對未來的正面期望所決定。此外,樂觀還表示一種哲學觀點,即這個世界是所有可能世界中最好的,這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好的和合理的,或者將會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。
你能辨別出樂觀者嗎?
如何辨別真正的樂觀者?他們是那些總是希望最好的人。你還可以通過他們的語言來識別他們,例如:“我們可以解決這個問題”,“沒問題”,“會沒事的”,“看起來沒有那麼糟糕”,“永遠不要放棄希望”,或“明天又是新的一天”。所以,如果你遇到經常使用這些話語的人,那麼你肯定找到了樂觀者。
有一句適合的古德國諺語反映了這種心態:“不要因為玫瑰上有刺而生氣,而應該因為刺上有玫瑰而感到高興。
樂觀是一種肯定生命的個性特徵
換句話說,樂觀者通常會用積極的眼光看待世界或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件,並使用正面的語言。他們也享受生活中的小事,對自己和他人的未來都有良好的預感。你可以學習這種思維方式。
你必須保持積極的思維來吸引積極的事物。世界上最古老的理論之一是普遍法則,這一法則指出,正面的態度和思維會吸引正面的事物,也就是說,類似的東西會相互吸引。羅馬皇帝馬庫斯·奧勒留(Marcus Aurelius)曾寫道:
“你生活中的幸福取決於你的思想性質。”而亨利·福特(Henry Ford)則說:“無論你認為可以還是不可以,你都會被證明是對的。”這一信念的追隨者認為這是一個普遍原則,應該對“每個時刻”,“每個人”,“每種感受”和“每一個思想”都是有效的。
這一切也可以反向理解。正如亨利·福特所指出的,吸引法則不區分正面與負面思想。換句話說:如果你想到負面思想,你將吸引負面事物。事情就是這樣運作的。
樂觀者是否活得更長、更健康?
不難理解樂觀者比悲觀者更快樂,但這能科學證明嗎?研究人員已經清楚地表明,樂觀者不僅比悲觀者更快樂,他們的生活也更長、更健康。他們攝取更多維他命,攝取的脂肪更少,並且運動更多。
在一項研究中,美國研究人員顯示,樂觀者更有可能較長壽。對生活持正面看法的人更有可能活到85歲及以上。
研究發現,最樂觀的群體的85歲及以上的機會比最悲觀的群體高出50%。對於男性來說,波士頓醫學院的研究人員發現,這一差距高達70%。
這些結果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(“PNAS”)上。研究人員將樂觀者定義為“相信好事會發生或未來值得努力,因為某些目標可以實現”的人。
研究還發現了什麼?
研究人員懷疑樂觀者還享有其他生活優勢:波士頓醫學院的共同作者勞拉·庫班斯基(Laura Kubzansky)在新聞稿中表示“其他研究表明,樂觀的人在情緒和行為的調節上表現得更好。他們在面對壓力情況和困難時能恢復得更快,”
在某些情況下,樂觀者可能在社交整合方面表現更佳,這也可能對生命預期產生正面影響。
根據研究,樂觀部分是遺傳的,但也可以學習,首席作者路維娜·李(Lewina Lee)在新聞稿中表示:“這項研究對公共健康具有重要意義,因為它表明樂觀是可以延長人類生命的心理因素之一。有趣的是,我們可以影響自己的樂觀程度。有一些非常簡單的方法和療法可以達到這一目的,”。
儘管有這項研究,研究人員仍不確定為什麼悲觀主義會縮短壽命。然而,他們懷疑是壓力在作祟,對身體造成影響。
樂觀者是否比悲觀者更快樂?
對這個問題的明確回答是肯定的。簡而言之,樂觀者對自己和周圍環境更滿意。他們不會過度擔心,並且幾乎總是對未來充滿信心。樂觀者的生活不僅比悲觀者長久且健康,他們還擁有更多朋友、更高的生產力,並享有更幸福、更充實的人際關係。
悲觀者往往只看到生活中的危險,害怕失敗,而樂觀者即使面對重大挑戰和危機也不會放棄希望。他們相信“有志者事竟成”,並相信一切最終會好起來。正是這種態度使得樂觀者更快樂、更知足。
悲觀者也更容易氣餒,放棄得更快。樂觀者勇於面對挑戰,而悲觀者則很快陷入絕望,最糟的情況是抑鬱。大量心理學研究表明,樂觀者即使面對更大的困難也不會氣餒。他們更自信,且鮮少遭受擔憂或困擾。
科學已經證明,以積極的眼光看待生活有許多好處。那麼,我們可以給予悲觀者什麼建議呢?你無法控制生活中的一切;挫折和成功一樣都是生活的一部分。你應相信自己,感恩你所擁有的。
我們應該像溫斯頓·邱吉爾那樣看待世界:“悲觀者在每個可能性中看到問題,而樂觀者在每個問題中看到可能性。”
讓我們期待美好的春天、令人振奮的夏天,期待能夠再次旅行,期待與朋友和家人相聚,去餐廳、聖誕市場,期待一個盛大的2021/22年新年。我們還活著,真好!